講座地點:故宮博物院兆祥所
集合地點: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外西側
集合時間:2019年10月13日(周日)09:00—9:20
講座主題:寓興:花木的圖像史
主 講 人: 王中旭
專家介紹:
王中旭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。中央美術學院博士。曾獲2008年度“敦煌獎學金”一等獎,2014年入選“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”。主要專業方向是古畫鑒定與研究,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,出版專著《陰嘉政窟——敦煌吐蕃時期的家窟藝術與望族信仰》、《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 明清寺觀壁畫》、《千里江山:徽宗朝青綠山水與江山圖》。2013年負責籌備“降龍伏虎盡神通——故宮博物院藏羅漢畫特展”,2017年負責籌備“千里江山——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”,2019年籌備“萬紫千紅——中國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”。
講座提綱:
2019年9月3日至10月31日,故宮博物院在午門展廳(含東、西雁翅樓和正樓)隆重推出“萬紫千紅——中國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”,這是國內外首次以花木題材文物為主題的大型綜合展,以307件文物著重展示了花木題材文物,主要是花木畫的演變歷程及文化意涵。
筆者在籌展的過程,根據文獻記載對繪畫實物的梳理、研究,提出了“花木畫”的概念。中國土地廣袤,花木種類眾多,中國古人對于什么樣的花木能夠入畫,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是有所選擇和側重的。大體而言,入畫的花木通常需要具有兩個特點:一是可觀賞性,二是能夠寓興。觀賞主要針對的是花的外形、容貌,寓興強調的是花被投射的人的情感、品格,二者互為表里,相互關聯。
中國花木畫與西方靜物畫最大的不同在于,前者強調寓興,注重體現花木與人的關系,譬如松竹梅菊就與文人的日常生活、情感息息相關,即使是以觀賞性為主的牡丹、芍藥,也要在花容的基礎上強調富貴的特質,以及通過詩文或相關的故事引起觀畫者情感的共鳴。寓興雖非花木畫所獨有,但最能體現花木畫的內涵及特質,是理解、研究花木畫的一把鑰匙。
發表論著:
論文:
1、《敦煌翟通窟<維摩變>之貞觀新樣研究》,《藝術史研究》第十四輯,2012年;2、《故宮博物院藏<維摩演教圖>的圖本樣式研究》,《故宮博物院院刊》,2013年1期;
3、《唐寅<風木圖>之年代、功能與創作情境》,《故宮博物院院刊》2016年第1期;
4、《唐寅<對竹圖>性質、年代考——兼談其罹禍后“歸好佛氏”及“六如居士”印》,《美術研究》2016年第5期;
5、《傳錢選<洗象圖>真偽考辨——兼及晚明之前對《洗象圖》的認識》,《故宮博物院院刊》2017年第3期;
6、《乾隆御容畫及其空相觀——丁觀鵬<掃象圖>、郎世寧<乾隆觀畫圖>研究》,《故宮學刊》,2017年總第18輯;
7、《丁云鵬<釋迦思惟出山像考>——兼談丁云鵬晚歲畫中的“枯木禪”》,《美術研究》2018年第2期。
8、《趙孟頫<紅衣羅漢圖>中的古意與禪趣》,《故宮博物院院刊》,2019年第4期。
專著:
1、《陰嘉政窟——敦煌吐蕃時期的家窟藝術與望族信仰》,民族出版社,2014年;
2、《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 繪畫 明清寺觀壁畫》,開明出版社,2016年;
3、《千里江山:徽宗朝青綠山水與江山圖》,人民美術出版社,2018年。
主編:
1、《千里江山——歷代青綠山水畫展》,故宮出版社,2017年。
2、《萬紫千紅——中國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》,故宮出版社,2019年。
此次“故宮講壇”為公益講座。因場地有限,講座限80人,額滿為止。有意聆聽的朋友請登錄故宮博物院網站www.smithandstanleynaturally.com,了解講座相關信息,點擊進入報名頁面(https://www.huodongxing.com/event/7511859969511),填寫姓名、身份證號、聯系電話、郵箱等有效信息并提交,通過審核后,網站將自動發送預約號至登記的手機和郵箱,表示預約成功。報名時間:2019年10月10日10:00至10月11日15:00。講座當天上午09:00-09:20,預約聽眾憑有效證件及預約號領取入場券。
特別提示:
2、講座位于非開放區,講座過程中請您不要自行離開活動現場,如有特殊情況請聯系工作人員。
3、簽到時間為9:00—9:20,請您安排好出行時間,務必按時抵達。
4、請不要攜帶大型背包進入故宮博物院。